当前位置首页>>他山之石>>中国哲学家简介
孔 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 (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殷人后裔,居于鲁。盖其父以其乡之尼丘山为纪念,又孔子家中行二,故因之名丘,字仲尼。
  父叔梁纥,母颜氏,成婚之时,叔梁纥已七十岁,而颜氏年方

十六,时人谓之野合,即老夫少妻,不合礼制。孔丘父早丧,由其母抚养成人。以孤儿寡母而不容于家族,孔子的幼年极为艰辛。精通六艺,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宣扬其政治理想,却不得重用。其间广收学生,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孔子弟子列表)。教育上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知识之局面,首开私人讲学风气的先河,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历代帝王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据传统的说法,其中使用春秋笔法而含有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并非孔子编撰)是以春秋一书所在年代称为春秋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丘育一子孔鲤。
  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有人说是“礼与仁”。
  孔子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而“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但是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后世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思想的实质是维护当时奴隶主贵族等级秩序。
  自汉武帝以后,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一系思想构成了其后中华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及部分周边国家的社会及民众各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孔子的形象与思想也被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做出了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与诠释。北宋时孔子被封为“衍圣公”,子孙世袭一直到中华民国,77代“衍圣公”孔德成现居台湾。

 

外部链接:孔子小传